生物和醫學領域實驗室評估中科院成績優異
生物和醫學領域實驗室評估中科院成績優異
根據《我國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和《我國實驗室評估規則》,2016年,科技部委托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會同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對生物和醫學領域共75個我國實驗室進行了獨立評估。近日,科技部發布了2016年生物和醫學領域我國實驗室評估結果,中國科學院相關實驗室取得優異成績。
包括其他部門主管、中科院相關研究所建設或參與建設的2個實驗室在內,中科院共有21個實驗室參加了評估,占全國的28%。其中,分子生物學、膜生物學、神經科學、生物大分子、細胞生物學、新藥研究、干細胞與生殖生物學7個實驗室獲得優,占全國好的實驗室的35%;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等11個實驗室獲得良好,2個實驗室需整改。從總體上看,中科院90%的實驗室在這次評估中獲得優良好成績,沒有被摘牌的實驗室。
在5年評估期內,中科院生物、醫學領域的實驗室圍繞學科方向加強隊伍建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這批實驗室擁有固定人員2052名,其中研究員524名,院士47名、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66名,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25個。人員中包括新增院士6名、杰出青年42名、創新群體4個。承擔項目4845個,獲得科技獎勵23項,發表SCI論文8610篇、出版專著60部,獲得國內授權1249項、國外135項。
中科院這些實驗室在評估期內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如神經科學實驗室在神經膠質細胞方面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期刊,成果入選2013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現小膠質細胞調節中樞神經元視覺功能的科研論文發表在《發育細胞》上,在2013年《神經元》期刊25周年回顧中被評選為該領域近年來具影響力的工作。生物大分子實驗室解析了30nm染色質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為科學界近四十年來處于未知的關于染色質折疊這一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答案,研究成果寫入國內外生命科學主流教科書;解析了重要致病病毒全顆粒晶體結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手足口病毒EV71、CVA16等。
此次評估發現,中科院部分實驗室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競爭力,進一步挖掘科研潛力,進一步受到依托單位支持。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在評估前與相關實驗室和依托單位一道,按照科技部和評估執行機構要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對這批實驗室的管理,力爭取得更大成績。